时间:2020-08-21 来源: 责任编辑:秘书处
8月17日,在天津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天津大学法学院、天津大学中国绿色发展研究院与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在天津大学卫津路校区共同举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讨会。天津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主任袁世军,南开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天津市政协原副主席朱坦,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舜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环境资源所副所长常纪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室主任周宏春,最高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杨迪,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特聘教授徐祥民,中国政法大学学报主编、教授曹明德,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杨朝霞;天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元英进,人文社科处处长、文科办主任张俊艳,法学院院长孙佑海,法学院党委书记杨欢,天津大学中国绿色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胡保林,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孙兰英等出席会议。
1.开幕式结束后,第一议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意义与实践探索”由张俊艳主持。
胡保林作了题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意义》的报告。他指出,应站在全局角度对一些重大因素作战略考虑来建设生态文明:一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主要矛盾对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新要求;二是实现“分步走”发展战略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必不可少;三是我国当前既面临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持续的问题,也深受生态问题的困扰;四是要在发展经验和教训的实践中寻找我国建设规律;五是世界也深受生态安全问题的威胁,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六是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环保工作。梳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其核心原则和价值观念集中体现在八个坚持和一个加强。八个坚持就是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八大观;一个加强是全面加强党对生态文明的领导是各级党委政府的政治责任。此外,我们还应提高以下九个认识:一是要提高走符合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认识。二是提高破解影响我国发展制约瓶颈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地位的认识。三是要提高对当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主要任务的认识。四是提高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认识。五是提高对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的认识。六是提高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深化生态文明制度和法治建设的认识。七是深化对体制机制改革的认识。八是提高参与国际竞争和战略举措的认识。九是做好长期奋斗的精神和物质准备的认识。
孙佑海作了题为《如何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的报告。他认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点解决损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的经济能力有了巨大增长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已经到了有精力、有能力、主动地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问题的突出环境问题的历史新阶段。结合天津的实际,为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要重点把握好以下方面:一是树立战略思维。从全局统筹谋划、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预防各类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的发生。二是坚持重点论。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着力推进重点流域、重大区域、重点行业的大气、水、土壤、固废等污染防治工作,根治严重影响群众身体健康的突出的各类污染源。三是强化法治建设。加快制定和修改土壤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防治、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环境保护、国家公园、湿地、生态环境监测、排污许可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鼓励地方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先于国家进行立法。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制度,完善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加大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的制裁和惩处力度。加强涉生态环境保护的司法力量建设。整合组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队伍,统一实行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党要依法执政,加强对环境法治实施的领导,切实保障环境法治全面实施到位。
常纪文作了题为《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脉络与时代贡献》的报告。他指出,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后,我国开始在国家层面探索适合本国的环境保护思路和方针;2007年党的十七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战略高度;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大格局;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生态文明体制改革;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2018年3月,生态文明进入国家根本大法。2018年5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作出了新的判断。2018年6月,《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发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得以确立。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贡献是: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发展观逐步确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实践中越来越清晰,生态文明的理论、政策和制度体系逐步健全,“五位一体”的发展大格局正在建成;国家生态文明立法和党内法规建设逐步完善,执法监管手段不断丰富,市场调节作用日益凸显,社会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强,生态文明法治和共治程度不断提升;改革注重稳中求进,综合性、科学性、实效性、长效性、衔接性得到彰显;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升,生态环保能力建设不断加强,阶段性生态环保目标不断实现,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不断优化,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局面正在形成。
颜晓峰作了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解析》的报告。他指出,生态文明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有机构成,核心理念是现代化的人与自然共生。其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十九大建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系统目标和基本价值,生态文明不仅在总体布局中,而且在现代化布局中都有自己相应的独特地位,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生态文明现代化,是现代化生态文明。其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核心理念。人与自然所组成的生命共同体中,人是主体,在一定范围内居主导地位,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往往是由人的活动违背自然规律引起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根本就是遵循人与自然相统一的规律。其三,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需要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价值追求。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在根本上要依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依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现代化。其四,推进绿色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基本途径。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是绿色发展的真谛。其五,建设美丽中国,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就要把生态文明制度纳入法治轨道,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
2.第二议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渊源”由胡保林主持。
吴舜泽作了题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八观、八个坚持与八个贯通》的报告。发言中指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来源于习近平长期以来的工作经历与执政实践,其内涵可以概括为八观,体现了八个贯通。八个坚持从主体内容上讲是八观。他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四个鲜明特色:一是两个历来、一以贯之;二是深厚强烈持久的人类情怀;三是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强调改革;四是全面加强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领导。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四大渊源:一是古代中国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二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思想,三是西方可持续发展理念,四是党和国家改革开放实践的探索继承和创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一个体系,其特征要素有:一是理论的创新性(哲学的突破性);二是论断的科学性;三是指导的全局性;四是影响的长期性;五是实践的有效性;六是内容的体系性。
朱坦作了题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实践研究》的报告。他指出,正是认识到人类文明转型的新趋向,中共中央、国务院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吸纳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和包括可持续发展在内的国际先进发展思想和理念,创造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理论探索和实践活动,将走生态文明之路作为我国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路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是站在人类发展命运的立场上作出的战略判断和总体部署。遵循生态文明理念,应按照自然界具有有限的承载能力这一客观规律,以资源环境承载力定位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则要正确处理五大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明确利益诉求的多元化、环境构成的多样性、复杂性,最终建立起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新要求一致的保障体系,在发展决策、政绩考核、民生改善等方面,加快推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孙兰英作了题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渊源及实践导向》的报告。她指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起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以及新中国历代共产党人的生态文明思想,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的内涵与外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体现了辩证唯物观,其概括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即尊重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发展理念和价值旨归。“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展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民生是最大的政治观。“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展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系统论哲学观。“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展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底线思维。“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展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全球共生共存观,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新时代将在全球环境治理上发挥更加积极主动的建设性作用的大视野、大担当。
曹明德作了题为《生态文明自然观的法哲学思考》的报告。他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对生态文明认识的新高度。生命共同体的概念从整体主义的思想来重新定位人与其他生命体之间的关系,这一博大精深的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释、道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一脉相承。生态文明自然观立足于生命共同体理念,这一理念与人类中心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区别在于它具有三个维度的公平原则:代内公平、代际公平、种际公平。因此,在对待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问题上,生态文明自然观既吸取了非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的合理成分,也吸收了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的可取之处:既不以“生态利益”来完全否定“人类利益”,也不以“人类利益”而否认“生态利益”,而是把人与其他生命形式视为“生命共同体”,人与其他生物具有共同利益,两者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共生的关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文明自然观的飞跃,是人类自然观的一次伟大革命,它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法哲学基础。
3.第三议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与体系结构”由吴舜泽主持。
周宏春作了题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刻内涵》的报告。报告认为,从来源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主要来源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升华、中华文化传承、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共识等等。从组成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覆盖生态经济、生态安全、生态文化等方面。从内核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包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山水林田湖草、人类生命共同体,从自然、人类社会角度论述系统论、整体论。从途径看,生态文明建设包括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同志以全球视野、世界眼光、人类胸怀积极推动治国理政更高视野、更广时空的生态文明观。
徐祥民作了题为《绿色发展思想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超越》的报告。他指出,绿色发展显然不是可持续发展的仿制品,也不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版。从语言逻辑上来看,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不是同属的两种概念。可持续发展概念的上位概念不是发展,而是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词组中的发展的核心含义是经济发展。绿色发展的内涵要丰富的多。至少有三项内涵,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可见,绿色发展包含良好环境,而对于可持续发展概念来说,良好环境是外在的,即良好环境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经济发展概念本身并不包含良好环境这一含义。
杨朝霞作了题为《生态文明观的框架和要点——兼谈第三代环境法的使命》的报告。他认为,生态文明观包括:一是生态文明伦理观,涉及到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也涉及到与自然有关的人与人的问题。二是生态文明发展观,发展是第一要义,生态文明绝对不否定发展。它的精髓是绿色发展。三是生态文明权利观。农业文明是土地,工业文明早期是物权,生态文明的代表性权利是环境权,环境权是生态文明时代标志性的、代表性的权利。四是生态文明建设观。它的路径是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政治建设、生态社会建设。五是生态文明法治观。核心范畴是以环境权为核心,法律体系是环境法。他还认为,第一代环境法是以环境保护为理念,第二代环境法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第三代环境法是以生态文明为理念。
杨迪作了题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筑牢生态环境司法保护防线》的报告。报告介绍了人民法院在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筑牢生态环境司法保护防线方面所做的工作。一是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树立新时代环境资源司法理念。二是充分发挥审判职能,服务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人民法院坚持通过专业化的环境资源审判落实最严格的源头保护、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三是不断推进诉讼制度建设,加快构建科学完备的环境诉讼体系。完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和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出台司法解释。四是完善体制机制,提升环境资源审判能力和水平。推进专门审判机构建设,构建环境资源纠纷多元共治体系,积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五是加强法治宣传和国际司法交流合作。
孙佑海作会议总结发言。他指出,此次会议是一次高质量的会议,通过研讨,大家进一步加深了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解,这是本次研讨会的最大收获。大家在研讨中,不仅研究理论问题,而且关注实践操作,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这一重大时代命题,以及天津生态文明建设下一步怎么办的问题,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提出了诸多很有价值的建议,我们要认真整理,消化吸收,在新的起点上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转载说明】本文转载自“北洋法学”公众号。
声明
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以及网页版式设计等均在网上搜集。
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其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在此,特向原作者和机构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