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2-13 来源: 责任编辑:秘书处
《廿载履职录:写在绿水青山间的环境法论文》
吕忠梅 著
中国文史出版社2025年版
简介
吕忠梅教授所著的《廿载履职录:写在绿水青山间的环境法论文》由中国文史出版社2025年出版,全书34.2万字。吕忠梅教授自2003年开始担任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驻会副主任,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至今已逾二十年。本书是吕忠梅教授提取二十余年来参加全国“两会”期间接受与环境法治建设相关的采访材料、提交全国人大会议的议案与建议、提交全国政协会议的提案与建议的基础上,整理、取舍和精选而成。
《廿载履职录:写在绿水青山间的环境法论文》在结构编排上,以吕忠梅教授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的履职周期为逻辑主线,主体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履职(2003-2007),第二部分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履职(2008-2012),第三部分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履职(2013-2017)、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履职(2015-2017),第四部分为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履职(2018-2022)。吕忠梅教授履职期间,历届领衔提出的环境类议案、环境类建议、环境类提案和环境类社情民意信息的要目汇总,以著作“附录”呈现。
吕忠梅教授二十余年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的履职时间,也是中国生态环境法治建设蓬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建章立制、生态环境法律法规“立改废释纂”频繁活跃的关键时期。《廿载履职录:写在绿水青山间的环境法论文》记录了吕忠梅教授履职二十余年来,深度参与此一时期中国生态环境法治建设的方方面面:第一,积极建言并实际参与了多项生态环境立法,包括《环境保护法》的修订、《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修订、《水污染防治法》的修改、《土壤污染防治法》《长江保护法》《黄河保护法》《国家公园法》的制定、《生态环境法典》的编纂,等等;第二,为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议可行方案,比如,呼吁并建言“生态文明入宪”,建议南水北调工程的法治保障方案,多次提出并建议环境司法专门化改革的可行方案,论证并建议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建设的可行方案,建议实现我国“双碳”目标的法治保障方案;第三,持续关注生态环境法治建设的重难点和痛点问题并建议具体法治方案,比如,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法律机制,控制环境与健康风险的法治方案,保障公共健康的法治路径,环境损害的救济机制,等等。
代序
时间向左 记忆向右
年轻时,总听老教授们说,到六十就可以写体系书了。有些不解,为何要到六十而不是更早,为何只写学术性的体系书而不写点更随性的什么书?那个时候,每每说到六十岁写体系书的事情,偶尔也会闪过一丝念头,自己也会这么做吗?
转瞬之间,六十花甲与从教四十年接踵而至,学生们提议做一本学术总结的书。我笑言:体系书情节代代相传,必须赓续;但我还有多年来穿行于学术与实践的体验与感悟,特别是担任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经历与成果,似乎更应总结。
我自2003年担任第十届人大代表至今已逾二十年,其间既有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双跨”,也有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驻会副主任的过往,还有重返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的今天。作为农工民主党党员和法学研究工作者,二十多年的履职实践中,见证了许多人民共和国的历史重要时刻、参与了一些国家治理的重大实践,真切地体会着中国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的成长与进步,也深刻地感受着代表委员在中国政治制度中的功能与作用,可以分享的经历与故事有很多。
往事历历在目,但选择令人踌躇。开始进行相关资料整理后才发现,要真正确定分享什么、与谁分享、怎么分享,并不容易。与二十年代表委员履职相伴随的,是我在法律教学科研、法院审判与管理、企业挂职锻炼、大学行政管理、全国政协机关等不同岗位的历练,仅作为代表、委员提出的议案、提案、建议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且与我在当时工作中听到、看到的现象、问题相关。如果把这些内容简单汇总,显然与初衷南辕北辙。
放弃纠结需要契机,得来并非意外。在人大会上,和一位记者朋友聊天,他告诉我,从十多年来“两会”期间对我的采访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环境法治的发展情况,是非常好的历史记录素材。就这样不经意间做出了决定:把这些采访整理出来就好。
作为环境法专业研究者,为环境法治建言是我履职二十年来始终没有停止过也没有改变过的方向。接受记者采访,在交谈中呈现的观点与态度,既不会用程式化的建言文本话语,也不能用学术化的理论逻辑表述,语言相对轻松活泼。采访所记录的场景与话题,具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和宏观背景,对相关事件的即刻评论、解读以及对未来的期许,既是环境法理论研究成果的实践转化,也是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研究成果的绝佳机遇。如果说,法律人的最高目标和最大梦想是能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成为正式的法律加以实施;那么,这些采访客观地记录了一个法律人追求目标的脚步、实现梦想的时刻,是呈现在中国环境法治实践中的环境法学论文。
于是,从已经整理的相关素材中,提取“两会”期间接受与环境法治建设相关的采访资料,并与提交的全国人大人会议议案、建议和全国政协会议提案、建议相互核对。数十万字的资料摆在面前,再次取舍时,少了很多犹疑,多了些许感慨:
补短板、填漏洞、强体系、提质量的“统筹立改废释纂”立法思路日益清晰。从2003年第一次提出制定长江法的议案,到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二十四次常委会通过《长江保护法》;从关于是否需要《环境保护法》的争论,到2014年十二届全国人大第八次常委会第通过《环境保护法修订案》;从自然保护地体系立法的路径讨论,到2024年9月《国家公园法(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第十次常委会初次审议;从污染防治类法律、资源保护类法律的修改议案、建议,到2017年提出将编纂环境法典纳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立法规划,再到2021年将编纂环境法典列入年度立法计划三类项目,到2024年正式启动生态环境法典编纂。中国生态环境立法的模式从“成熟一个制定一个”转向统筹规划、系统推进、协同共进,立法方式从以创制为主转向统筹创制与清理、编纂和解释、废止法律等,一个以统一的环境法价值为引领,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实效性的可持续发展环境法律规范体系建设正在路上。
重源头、管过程、严后果、促实效的“共建、共治、共享”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愈加明确。从2003年开始连续多年提出建立专门环境法庭,到2014年最高人民法院成立环境资源审判庭,再到今天已设立的两千多个环保法庭、环保合议庭,中国已建成世界上唯一的覆盖全国各级法院的生态环境审判系统;从2004年开始提出在中国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到2007年贵州省贵阳市受理中国第一起环境公益诉讼案件,201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最高检开展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试点,再到今天,由环境公益诉讼、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海洋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等组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已成体系。从建议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应问责政府、党政同责,生态环境保护应以保护公众健康为核心,加强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加大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力度、关注水安全保障,到中央环保督察、建立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体制机制,健康中国行动计划、美丽乡村建设等等。中国的生态环境治理思路从末端治理方式向“源头严控、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大环保”格局拓展,治理方式从“督企”到“督政”、从“分部门管理到统一监督管理”的体制转变,治理体系从行政监管为主到中央环保督察、人大执法检查、行政综合执法、社会公众参与、司法保驾护航的“多元共治”方向发展,生态环境治理的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稳步进入法治轨道。
这里记录的,是时代的缩影、环境法治的进程。在这里,我保留了对一些问题的不同看法甚至不正确认识,也保留了至今仍未被接受的意见建议。整理过程中,仅做了文字删减或者语句通顺,没有做观点、意见的修改,以为读者留下一份以个人视角观察社会、观察国家的完整资料。我深知,自己不过是时代浪潮中的一朵浪花,之所以能够被听见、被记录,是因为机缘巧合融入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洪流,在大浪淘沙中奔向远方。
非常感谢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原民政部部长黄树贤先生,欣然应允为我题写书名。黄部长以他博古取精、诗韵流布的书写,传递出个人与时代的精神气象相融合、传承历史与复兴未来而前行的感染力,使这份履职记录具有了一种平和的灵动!
未来已来,将至已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相信还会有下一本履职录,记载更加美好的中国景象!
吕忠梅
2024年11月3日于星火西路八号院
声明
本网站刊载的部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以及网页版式设计等来源于网络。
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其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本站将予以删除。在此,特向原作者和机构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