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8-18 来源: 责任编辑:秘书处
一、全国环境资源司法理论研究基地与实践基地第二届联席会暨贵阳环境司法专门化十周年论坛在贵阳市召开
二、武汉大学-阿伯丁大学环境与能源法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三、中外专家齐聚珞珈山,共话环境法经济分析
一、全国环境资源司法理论研究基地与实践基地第二届联席会暨贵阳环境司法专门化十周年论坛在贵阳市召开
2017年11月9日,全国环境资源司法理论研究基地与实践基地第二届联席会暨贵阳环境司法专门化十周年论坛在贵阳市召开。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江必新出席会议并讲话。我会吕忠梅教授、周珂教授、王明远教授、孙佑海教授、王树义教授参加了论坛。
江必新强调,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论断、新任务和新举措,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指明了前行方向。
江必新指出,环境资源司法理论研究基地与实践基地积极开展环境资源司法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发挥了环境资源审判智库应有的作用。要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态环境和公正环境资源司法保障的需求与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工作发展不平衡、人民群众环境权益司法保障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找准环境资源审判工作的新目标、新方向。
江必新提出,要抓住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改革和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的机遇,继续推进环境资源审判机构专门化建设和环境资源案件跨行政区划集中管辖等改革措施。要探索配置环境资源审判技术专家,构建与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检察机关的衔接联动机制。
我会吕忠梅教授、周珂教授、王明远教授、孙佑海教授、王树义教授参加了论坛并作了发言。吕忠梅以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驻会副主任、最高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司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的身份出席会议并作了致辞发言。
2017年11月1日,英国阿伯丁大学副校长JohnPaterson教授一行访问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访问期间,双方共同为“武汉大学-阿伯丁大学环境与能源法研究中心”揭牌,并就未来合作举行了正式会谈。
访问期间,阿伯丁大学代表团还与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就共建武汉大学-阿伯丁大学环境与能源法中心举行了具体商谈。阿伯丁大学副校长JohnPaterson教授、国际发展部主任EmreUsenmez博士、阿伯丁大学高级讲师邓海博士等,该所所长秦天宝教授、副所长胡斌博士、卜睿德教授、张志伟教授、罗吉副教授、李广兵副教授、刘静副教授参加了会谈。
双方商定,研究中心将坚持研究与教学并重的指导思想。双方首先选定了开展共同研究的领域,计划在此基础上合作举办环境与能源法国际研讨会,并在该所主办的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Law和Climate Law以及其他国际期刊上共同发表研究成果。双方决定,2018年4月正式启动武汉大学环境法硕士+阿伯丁大学能源法硕士双硕士项目,届时阿伯丁大学法学院将选派教师来该所授课,课程计入阿伯丁大学学分;该所将选派优秀学生到阿伯丁大学留学,完成阿伯丁大学学分要求的学生可以获得能源法硕士学位。同时,双方同意,该所全英文环境法博士生项目也将向阿伯丁大学的学生开放,向该校优秀申请者优先提供奖学金。双方还商谈了其他事项。
据悉,自阿伯丁大学1495年建校以来,一直是英国历史悠久、实力雄厚、最具代表性的顶尖研究型学府之一。该大学的教学和研究质量举世闻名,在QS世界大学排名(2015-2016)中,阿伯丁大学位居世界第137位。近年来,武汉大学与阿伯丁大学合作成果显著。在2016年,两校校长在会谈中决定在武汉大学选择国内排名第一的环境法学科和阿伯丁大学全英排名第一的能源法学科,作为优先合作领域,共建环境与能源法研究中心。为此目的,该所先后于2016年10月和2017年9月两次派团访问阿伯丁大学,对方也两次回访,最终敲定了共建联合研究中心的细节。武汉大学-阿伯丁大学环境与能源法研究中心是在“武汉大学—阿伯丁大学联合研究院”框架下成立的第一家两校联合科研机构,暂定为半实体科研机构。研究中心的启动资金从武汉大学“双一流”建设经费中列支。武汉大学为此设立了专项经费,用于支持研究中心的科研启动和教师互访。
本次武汉大学-阿伯丁大学环境与能源法中心的正式揭牌,将进一步推动我所国际化建设发展战略的实现。研究中心的成立,将通过开拓新的科研领域、联合申请国际性科研课题、共同开展科研攻关等方式,带动该所能源法方向的师资培养和学科发展;另一方面,双硕士项目的出台,也为该所研究生在现有多种渠道的基础上,提供了全新的出国研修机会,对于实现我所“国际化、实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大有裨益。
三、中外专家齐聚珞珈山,共话环境法经济分析
2017年10月20日至21日,“珞珈环境法论坛第十五期”暨“环境法经济学研讨会:公共池塘资源治理”(International Workshopon Environmental Lawand Economics:Howto Governthe Commons?)在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举行。
此次国际会议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主办。来自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伊拉斯谟大学、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德国波茨坦大学、杜克昆山大学等境外知名高校,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山大学、苏州大学、浙江财经大学、湖北经济学院、武汉大学等国内多所科研院校以及世界自然基金会等机构的20余位中外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40余名博硕士研究生和留学生也参加了本次论坛。
10月20日上午,会议举行了简短的开幕式。开幕式由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刘静副教授主持,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冯果教授、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副所长柯坚教授、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和伊拉斯谟大学的Michael Faure教授以及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卜睿德(BenBoer)教授出席开幕式并先后发表致辞。
冯果院长在致辞中,首先对大家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武汉大学及武汉大学法学院的发展情况。他认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环境问题变得越发突出,在这个环境下研究环境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进行跨学科的研究也有着突出的作用。环法所提供这样一个交流研究的平台,邀请各位专家到场进行跨学科的研讨也正是恰逢其时。最后,冯果院长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柯坚副所长代表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对与会代表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同时表达了三个观点:一是经济学的理论视角和方法对环境法是一个新的方法,经济学分析进入环境法是一个很独特的视角;二是中国是一个仍然不够开放的社会,有着“重义轻利”的传统观念,而国外传来的经济学分析方法,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批判性和反思性的工具;三是在讨论经济学和环境法关系的时候,要注意到环境法的限度。在我国,当法律制度不成熟的情况下,引入环境经济分析可能会引起负面影响。国内外现在都进入了一个功利主义时代,为经济工具的运用提供了前提,但是在每个社会背景中,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的科学化和成本都是不一样的,只有基于社会前提和社会自治的经济工具的运用才有意义。
Michael Faure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很高兴能够再次来到武汉大学。环境法所举办这次会议聚集了国内外跨学科的多位专家学者,既有法学家也有经济学家,这为环境经济学专业的发展,学科之间的交流都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毫无疑问,环境法所已经成为了中国环境法研究的中心。在环境法所,研究者们更加关注环境法运行的效益,关注环境法如何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这有别于很多其他的机构和学者,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卜睿德教授则主要对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主办的三本期刊《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law》、《Climate Change》和《环境法评论》进行了推广介绍,欢迎大家积极投稿。
开幕仪式结束后,与会人员合影留念。
10月20日上午至21日中午,论坛分六个单元进行。第一个单元的研讨主题为“环境法的规制、福利和变革”;第二个单元的研讨主题为“以威慑为基础的环境执行机制的缺点”;第三个单元的研讨主题为“设立环境标准”;本单元由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李广兵副教授主持;第四个单元的研讨主题为“从政府到治理”;第五个单元,其研讨主题为“私法途径:财产权”;第六个单元的研讨主题为“私法途径:侵权法和合同法”。
10月21日中午,本次论坛举行了闭幕式。闭幕式由卜睿德教授和刘静副教授共同主持。卜睿德教授在闭幕致辞中对本次会议对于环境公地问题的治理的探讨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强调,在解决环境问题时,我们应该建立一个全局意识,了解更多更广的学科概念,并希望在场各位研究者在研究的过程中,更加深入思考中国环境法律和政策如何能够更加充分实现的问题。刘静副教授在闭幕致辞里首先代表主办方,对正式代表、参会人员以及会务团队一并表示谢意,并对这次会议的成果表示了肯定。刘静副教授表示,这次会议的举行,对于法律人来说,可以了解到成本效益分析的方法,而对于经济学家来说,也可以了解更多的法律问题。这个会议将会是我们前行的第一步,在将来的研究中,我们仍然有很多深挖的空间,刘静副教授最后还表达了对下一次会议的期待。
本次会议全方位展示了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的国际化程度。会议严格遵循“以文参会”原则,从事先提交的论文摘要中,择优确定参会文章和作者,其中外国代表占一半。会议的工作语言是英语,与会代表的主题发言与提问交流也都以英语进行,实现国内外学者的充分交流。同时,以国际会议的形式搭建学术平台,也为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广大研究生提供了直接面对国际知名学者的学习机会。研究生们通过参加这次会议,开拓了视野,增强了自信。
据悉,珞珈环境法论坛是由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筹办和组织的制度化学术交流平台。该论坛旨在通过学术会议的形式,为国(境)内外理论界和实务界的专家学者提供沟通互动的高端平台,以期促进环境法学的发展、推动环境法治的进步。截至本次会议,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已成功举办十五期“珞珈环境法论坛”,在国内外学术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越来越大。
声明
本网站刊载的部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以及网页版式设计等来源于网络。
原作者如不愿意在网站刊登其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本站将予以删除。在此,特向原作者和机构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