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5 来源: 责任编辑:秘书处
编者按: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向全体党员、理事、会员发出了贯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会精神的号召。我们将以专栏形式陆续推送各位专家的学习心得。
作者简介
陈德敏,重庆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法学院教授,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要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于2021年11月8日至11日胜利召开。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初心使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指南。全会和《决议》确立了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是党心所向、民心所向,是时代的必然选择。“两个确立”是全会和《决议》最为重要的政治成果,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决议》精辟总结了中国共产党苦难辉煌的历史征程,对党的重大历史事件作了正确的论述和评价,高度概括和指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奋斗方向。《决议》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文献,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里程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导纲领。
我初步学习后感到,对《决议》博大精深的内涵要义还需要结合实践,更加深入地学习和领悟。在此,谨就学习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推进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心得,汇报三点初浅体会:
在思想指引上——需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完善中国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指南与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将其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予以有力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同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要求,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绿色发展为主题主线的生态文明建设,关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顶层设计、制度体系建设以及深层次的观念变革。《决议》深入总结建党百年法治建设的成就和经验,为新时代推进全国依法治国提供了遵循。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在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展开,这也是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法治思想的基本要义。必须认识到,作为新时代受到普遍关注、最为生动的法治建设内容,生态法治总是位于全面依法治国进程的最前沿。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决议》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就表明,新时代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继续全面深化改革,仍须矢志不渝地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法治思想为引领,通过完善生态环境法治顶层设计、促进生态文明和民主法治紧密结合、践行生态法治行动纲领来推进中国生态文明法治建设,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生态法治保障。
在务实行动上——需要坚持在已开辟的生态文明法治建设道路上继续前行、走深走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高瞻远瞩,亲自运筹,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党从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党组织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生态补偿制度、河湖长制、林长制、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等制度,制定修订相关法律法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强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湿地及海岸带生态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力度,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党领导着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禁止进口“洋垃圾”。开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坚决查处一批破坏生态环境的重大典型案件、解决一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作出力争二〇三〇年前实现碳达峰、二〇六〇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生态环境的向往与治理实践,推动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标志着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崭新高度,推动了中国生态文明法治建设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在此背景下,《决议》进一步明确了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就要求新时代新时期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既往经验的基础上,更好地服务中国发展大局,在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道路上走深压实。为此,须全面深化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制度改革,完善生态文明政府治理和监管体系,加强生态文明社会治理制度体系创新,健全生态环境法治体系,完善环境资源法律体系,通过生态文明法治体系创新,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完备的法律制度保障。
在未来开拓上——需要全面深化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持续实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战略部署,创新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法治建设进程。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的现代环境法治,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都必须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确定的目标、方向、原则与基本制度。具体来说,应坚持贯彻党和国家推进依法治国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方向,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现代环境法治,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实践路径和稳定的制度保证,更加注重依靠和应用高新科技成果,更加高效的节约与综合利用资源,更加精准的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基本目标与构建“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加强党对环境法治的领导,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规范,推进环境法治现代化,完善促进与环境法治新命题相配套的法律制度。环境资源法学者应注重运用多元法治思维,开阔法治视野,注重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推进生态文明法治研究方法论革新,推进现代环境法治的研究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碳中和碳达峰监测等新兴板块制度设计的研究,为中国生态文明法治建设提供学界的研究智慧。
我将与各位同志同仁一起,在今后工作实践中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坚韧奋斗,勇毅前行,为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声明
本网站刊载的部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以及网页版式设计等来源于网络。
原作者如不愿意在网站刊登其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本站将予以删除。在此,特向原作者和机构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