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5 来源: 责任编辑:秘书处
编者按: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向全体党员、理事、会员发出了贯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会精神的号召。我们将以专栏形式陆续推送各位专家的学习心得。
作者简介
杜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深刻全面总结了建党百年以来党领导全国在各项事业取得光辉成就的执政经验,其中包括党对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经验总结。我学习了以后,感触深、启发大,现在结合自己的专业领域,谈谈学习感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可持续发展中国化的道路探索事业,其成效和成就举世瞩目。2019年2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地球越来越绿”的推文,引发全球关注。其地球卫星数据显示,过去20年里地球增加的绿化面积,相当于亚马逊热带雨林的覆盖面积。数据还表明,中国的植树造林和中印两国的集约型农业活动主导了地球变绿的过程,其中全球植被叶面积净增长的25%来自中国。这一振奋人心的事实表明,过去20年以来中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为全球生态环境效益做出了突出贡献,而且表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发挥着引领全球可持续发展方向的引擎作用。
01、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
1、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首先是一个可持续发展中国道路的思想建设过程。
面对纷繁复杂的环境问题和现代化、国际化的社会关系,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不断深化对可持续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不断开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境界,逐渐形成了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法思想,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论,来源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完善成熟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2017年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2021年先后提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
2、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可持续发展中国道路的实践探索过程。
2014年10月底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中国的发展既要有速度又要有质量,要稳中求进、双管齐下、同时兼顾。这个发展与过往的发展不同,是一个“新发展”。新发展既是一个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也是一个遵循自然规律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还是一个遵循社会现实需求的“包容性发展”。中国实现新发展的路径选择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下的新发展,要求经济发展必须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步建设,要求经济增长建立在生态环境底线的基础之上。2013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实现经济增长必须同时兼顾环境保护。他指出:“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把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分别比作“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辩证指出平衡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即“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这就要求做到: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第二,树立生态经济发展基本原则;第三,把节约资源作为重中之重;第四,修复生态环境并善于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经济。
2018年5月,中国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首次提出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目标,并从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生态环境质量目标责任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和生态安全体系等五个层面,形成了中国生态环境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治理的基本架构。
3.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可持续发展中国道路的法治建设过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重申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要求。第一,需要深化认识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第二,明确生态文明建设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地位,确立构建制度体系的重要性。第三,丰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内容,把“资源产权、用途管制、生态红线、生态补偿、有偿使用、管理体制”等内容增加到制度体系内容中,从而全党全面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用严格的法律制度实现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要求用法律的刚性原则保护和完善生态环境。只有建立健全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法律制度,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可靠的法律保障。只有做到有法可依,有制度保障,才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美丽中国的环境基础和制度保障。在推动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和政策的贯彻执行上,特别强调了将生态文明建设指标纳入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强化官员问责制度的重要性。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之首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成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论的重要制度转化和现实体现。国土空间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有效缓解人口资源环境矛盾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
02、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美丽图景
中国共产党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践行,就是“美丽中国梦”的践行。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领导人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了中国梦的理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在新时代语境下,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建设“美丽中国”,成为“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的新符号。习近平考察云南洱海生态湿地时强调:“要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突出地位,要像保护眼晴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中国梦”和“美丽中国”是相互统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美丽中国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障,是实现中国梦的环境基础和客观条件;而中国梦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提供精神动力和物质保障。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发表重要视频演讲,指出“共建繁荣、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表述较之3年多前在瑞士日内瓦万国宫倡导的“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又增加了“繁荣”的内涵,这更加全面地反映了中国新发展理念关于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两者关系的深刻阐释,也反映了“中国梦”“美丽中国”与“美丽世界”的递进发展、融汇发展的关系。
03、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质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政府坚决维护多边主义、建设性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行动促进下,成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
一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2013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理事会会议通过了推广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决定草案。2016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
二是积极推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2018年中国率先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并予以全面贯彻和实施。
三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生态环保保护合作的主导性作用。2015年9月中国宣布设立20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中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和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2019年,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中国宣布实施“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
四是积极推进气候变化的全球环境治理和合作。2014年,中美两国元首共同发表《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宣布各自2020年后的行动目标,表示加强清洁能源、环保领域合作,有力推动《巴黎协定》的达成。2015年12月12日,《巴黎协定》在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并于2016年4月22日在美国纽约联合国大厦签署,于同年11月4日起正式实施。中国是《巴黎协定》的首批签字国。
2021年多个联合国机构与合作伙伴发布的《2021团结在科学之中》报告,警示全球气温上升正推动世界各地发生毁灭性极端天气,《巴黎协定》之后的5年,全球平均气温为有记录以来最高。在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持续,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持续抬头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人类亟待解决的难题。站在人类生态文明发展的十字路口,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在2020年9月通过联合国讲坛,就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做出了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庄严承诺,获得了国际社会广泛的好评和尊重。中国接着紧锣密鼓地采取了实现双碳目标的一系列行动计划和政策。
在未来,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将在全球环境治理中发挥更为主导的作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将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借鉴,成为具有建设意义的国家治理之示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读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443页。
2.中共中央理论宣传部:《统一思想和推进工作的科学指南: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选》,学习出版社2013年版,第64页。
声明
本网站刊载的部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以及网页版式设计等来源于网络。
原作者如不愿意在网站刊登其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本站将予以删除。在此,特向原作者和机构致谢!